业寒迷因零售的困冬欢背后的股狂境

7月中旬的华尔街上演了一出精彩的"轧空"大戏,Kohl's这支被大量做空的零售股突然成为Reddit论坛WallStreetBets版块的热门话题。看着股价在迷因股交易者们的疯狂追捧下一度暴涨近50%,我不禁想起2021年GameStop那场史诗级的逼空大战。但作为一个常年关注零售业的观察者,我必须提醒大家:这种短期的市场狂欢解决不了Kohl's这家百年老店面临的深层次危机。

惨淡的基本面数据

翻开Kohl's最新的财务报表,一组组数字都在诉说着这家百货巨头的挣扎。去年净利润直接腰斩,48%的跌幅让人心惊;营收147亿美元的规模看似庞大,却比前一年少了7%。最令人担忧的是同店销售额这个"零售业体温计"——连续13个季度下滑,这个数字已经不能用简单的"周期性问题"来解释了。

我记得2015年去威斯康星州旅游时,当地朋友自豪地带我参观了Kohl's总部。那时候7.7%的营业利润率虽然不算惊艳,至少还保持着百货公司应有的水准。而如今3.1%的数字,简直就是在盈亏平衡线上跳舞。自由现金流更是从5.91亿美元暴跌至1.04亿美元,难怪管理层要把分红砍去四分之三,这分明就是教科书式的"断臂求生"。

管理层"旋转门"困局

说到管理层,这可能是Kohl's最令人头疼的问题。十年换了五任CEO,这频率都快赶上意大利总理了!每任新官上任都要烧三把火,结果往往是前任的战略还没见效就被推翻。现任CEO汤姆·金斯伯里推行的折扣店转型在我看来就是典型的"病急乱投医"——砍掉珠宝专柜?取消Kohl's Cash优惠券?这简直是在把忠实顾客往亚马逊和Target怀里推!

最讽刺的是,继任者阿什利・布坎南刚把这些措施往回调整,就因涉嫌利益冲突被扫地出门。现在临时接棒的迈克尔・本德沿用着布坎南的策略,但市场似乎并不买账。这让我想起百货业前辈的一句话:"当一家零售商开始频繁更换经营策略时,往往意味着它已经找不到北了。"

房地产价值的诱惑

不过话说回来,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投资者对Kohl's趋之若鹜?秘密就在那些被低估的房地产资产上。405家自有门店加上配送中心,这些实实在在的固定资产在当前13亿市值下确实显得很"诱人"。2022年Franchise Group开出每股60美元的收购价时,我就跟朋友打赌说这价格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冲着地产去的。

Reddit上有个叫迦勒・哈伯特的网友算过一笔账,光这些不动产就值每股35美元。这种算法虽然简单粗暴,但确实反映出一个事实:Kohl's现在的股价可能连"拆了卖砖头"都不如。难怪连晨星的分析师都给出40美元的目标价,这跟现价相比简直就是白菜价。

迷因股狂欢后的冷思考

但投资者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迷因股行情来得快去得也快。七月中旬那波暴涨后,股价已经回落20%多,这就是典型的"散户热情退潮"。我见过太多类似的案例——BBBY、AMC,哪个不是经历短暂辉煌后被打回原形?

值得欣慰的是,Kohl's的财务状况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。72亿美元的债务虽然吓人,但最近的再融资操作把还款期限推到了2029年,算是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。不过管理层必须好好利用这六年时间,要么找到靠谱的转型方案,要么干脆考虑私有化或者分拆地产。

说到底,Kohl's的故事是美国传统零售业困境的一个缩影。在电商冲击和消费习惯改变的大潮下,曾经辉煌的百货业态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。迷因股交易或许能给股价打上一剂强心针,但要真正重获新生,还得靠扎实的经营变革。毕竟,华尔街的狂欢终会散去,而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才是最终的审判。